百县的奋斗与初心!改革源头再出发
敢为人先 40多年前,小岗村人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敢为人先”精神代代相传,正在为“改革源头、壮丽中都、千亿硅谷、大美凤阳”注入不竭动力。图片/TUCHONG
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再到“人人分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为代表的广大农村,正在用行动诠释着“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建华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民文化广场,醒目的《邓小平文选》雕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这座雕塑记载着小岗村人率先探索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
40多年前,小岗村人以“敢为人先”的巨大魄力,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掀起了全国农村土地包干到户的改革高潮。
今天,农村改革再出发,亿万农民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不忘“敢为人先”精神的凤阳县人,正全力以赴谋发展,经济实力高歌猛进。
从“大包干”到“三步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凤阳县小岗村一间破旧茅草屋内,18名庄稼汉出于“填饱肚子”的朴素想法,冒险在这张“生死契约”上按下十八个鲜红的手印。他们没有想到,这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小岗村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在中央政策支持和推动下,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由1980年占全国生产队的50%,迅速上升到1982年6月的86.7%。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迅速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1979年至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1984年,全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393公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广大农民利用剩余劳动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重点户。我国农村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
“一年收的粮食,五年都吃不完”,不再饿肚子的小岗村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文化享受。当年按下红手印之一的关友江说,大包干之前,小岗村都是跑风漏雨的茅草房,后来粮食丰收卖了钱,家家户户盖起了瓦房。到1990年,由于儿子结婚,他家盖的4间瓦房不够住,就又在附近盖了3间平顶房。
1993年,邻近的大严自然村并入成立的小岗村,村里承包土地面积扩大到1070亩,实有耕地1800亩。同年,由小岗农户自筹资金成立小岗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从事生产资料、粮食加工、运输、劳务输出等生产经营。
这一年,小岗村第一次用办企业收入为每位村民代交了23元的统筹提留款。这一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已达2000元,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尚不足1000元。
进入新世纪,小岗村开始第二次“革命”,全力种好改革“试验田”,用深化改革激发土地活力。2000年前后,小岗村挑选了20多名年轻人到江阴长江村学习技术,看到了外面世界的部分年轻人明白了“无工不富”的道理,小岗村要想走上致富路,必须要向先进地区学习。
2001年,由长江村润发集团投资在小岗村建设占地80亩的高标准葡萄示范园,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小岗村108户农民80%以上都种植了葡萄园,总面积达450亩。这是经小岗村农民自愿、有偿流转而兴起的第一片“试验田”,小岗人迈开了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与此同时,根据中央部署,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委先后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三批选派1.2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相对贫困、后进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助农村发展。沈浩就是其中的一位。
“沈浩组织我们大包干带头人、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华西、大寨等村考察学习,让我们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关友江说,在此基础上,沈浩紧密结合小岗实际,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三步走振兴小岗村的发展思路。
如今,小岗村一二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产做优,通过全域高标农田治理,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二产做强,通过打造小岗产业园,着力发展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三产做大,5A级景区创建、打造国家级培训教育基地和农村电商平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2019年,小岗村景区游客总量达到115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2.6亿元。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00元。
“改革要常讲常新”
农村改革再出发,亿万农民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为了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小岗村组建了集体股份合作社,对小岗村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登记,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了此前村里开办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这家公司为载体经营集体资产,经营利润按占股比例分配给集体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按章程给村民分红。
2017年,小岗村的集体收入达820万元,投入了98.9万元免费给全村村民办理新农合、新农保和政策性保险,平均每个村民获益230多元。小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每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小岗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获得分红350元,实现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到“人人分红”。
“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近几年,特别是总书记来视察之后,小岗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正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实施15项改革试点和136个‘三年大提升’项目,着力开展主题为‘农村改革+农业’的5A景区创建行动,努力在内生动力、品牌形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建设美丽幸福新小岗。”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道。
小岗村的发展是凤阳县众多农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凤阳县全力以赴谋发展,经济实力高歌猛进。地区生产总值跨过4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9%,总量全市第二;主导产业更加雄厚,福莱特(601865,股吧)、南玻、硅谷智能等一批硅基产业关键核心企业、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奠定坚实基础。硅基材料规上企业增加到76家,年产值达12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7%。现代服务业日益繁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8.8亿元,年均增长8.3%。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改造高标准农田96万亩,流转土地累计达63.8万亩,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产稳定在80万吨以上。
凤阳县还成立深改办,组建工作专班,开展政策对接业务培训,建立红色凤阳投资促进项目库,策划争取了一批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短板等领域的政策项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资源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凤阳县依托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述新中国改革开放史、小岗村改革发展历程以及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以鲜活的事例开展党性教育、国情教育。
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截至2020年底,凤阳县2014年底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708户33270人全部高质量脱贫,21个贫困村2018年底全部摘帽出列,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凤阳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正在为“改革源头、壮丽中都、千亿硅谷、大美凤阳”注入不竭动力。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7月上旬刊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