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战贫 决战决胜共发力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到实处,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精准发力集中攻坚,狠抓问题排查整改,对剩余2.16万贫困人口,实施“一户一案”“一户一策”,落实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兜底政策,对12.4万“脱贫监测户和边缘贫困户”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给予免费技能培训、小额信贷贴息、产业就业扶持,帮扶措施做到全覆盖。去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2元,比上年增加973元,增长10.4%。
促脱贫 防返贫
精准施策集中攻坚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2月5日,在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临县城北集中安置区的扶贫车间里,身着工作服的员工,聚精会神地在流水线上组装电子元器件。搬迁脱贫户刘永丽说:“经过培训,我现在已经是熟练工,每个月有1800元的保底工资,加上计件工资每个月能挣2600多元,以前还担心搬出来没收入,现在一个月就顶过去半年的收入。”
临县是我省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扶贫办主任陈小林介绍,在去年的挂牌督战行动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力度,在建成的18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了红枣加工、养殖、电子产品加工等扶贫车间,让广大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挂牌督战促脱贫。2020年,我省针对10个深度贫困县和剩余贫困人口多、工作难度大的18个县,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去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46.2%、地方政府债的44.2%安排到挂牌督战县,重点项目现场督办。与此同时,实施建账、理账、对账、交账、算账“五账法”管理,集中交办和动态交办相结合,细化责任清单、问题清单、销号清单,动态跟进、逐月通报,不合格的限期“回炉”整改。目前,各类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精准发力防返贫。从去年开始,省级连续3年每年拿出1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一户一公岗”托底安置,去年需安置的6225人全部落实岗位。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和残疾人社保政策落实排查行动,1.15万未脱贫人口纳入低保、3347人办理残疾证落实“两项补贴”。对12.4万“脱贫监测户和边缘贫困户”群体,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时跟踪监测预警,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全覆盖。其中享受两项以上政策措施的占91%,2.94万“脱贫监测户和边缘贫困户”人口纳入低保。边缘贫困户同享免费技能培训、小额信贷贴息、就业补贴、防贫保险保障等特惠政策。
战疫情 稳就业
多措并举促进增收
“企业用工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养殖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订单农业注重贫困群众利益,这3条是我们企业的带贫益贫路径,即使在去年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我们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第一时间复工复产,确保群众收入不减。”回忆起去年4月的情景,山西良泉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生如是说。
良泉酒业是方山县的一家扶贫龙头企业。2020年,方山县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出台县级领导包联企业和项目的“双包联”制度,为企业排忧解难。该县副县长高云林及时上门为良泉酒业解决棘手问题,确保了企业按时复工复产。
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各行各业的生产节奏,面对疫情,在省级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各地真抓实干,确保企业复工复产,力保群众工资性收入不减。
抓部署调度。2020年2月14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时下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就特色产业、务工就业、产销衔接、资金项目、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等6个方面,制定出台28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省直部门配套出台19个政策文件细化举措,各市县推动落实,帮助群众稳就业、保增收。
抓稳岗拓岗。对贫困劳动力给予优先返岗、优先复工、优先吸纳、优先招聘、优先培训政策倾斜,疫情期间“点对点”输出7908人。数据显示,到去年10月底返岗务工89.55万人。开发护林员、护路员、养老护理员等公益岗位,安置36.2万人。抓复工复产。优先支持省市县452家扶贫龙头企业、1009家扶贫车间开工复工,达产增效,吸纳4.57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抓产销衔接。开展“消费扶贫·晋力晋行”活动,举办贫困地区农特产品“五进”对接促销会。推广“直播带货”,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信息成了“新农资”。推进“三专”建设,累计布放专柜1142个、专区401个、专馆119个。规范认定扶贫产品2265种,销售55.8亿元。
强产业 增技能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太原技术学院学生李文亮目前在苏州工作,他告诉记者:“我来自贫困家庭,享受到免费学习技能的机会,政府又为我们提供省外就业岗位,我一定会努力工作。”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服务处处长贾新明介绍,近年来,我省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动,加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2018年、2019年全省共组织培训215.6万人次,涉及餐饮服务类、家政服务类等150个职业(工种),培训人数居全国前列。
狠抓技能就业。把技能就业作为硬任务,对159万贫困劳动力全部建档立卡管理,实施精准培训、考核评价、发放证书和安置就业“一条龙”服务,新培训8.23万人次,6万余人取得技能提升合格证、1.55万人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
强化产业支撑。出台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的指导意见,依托农产品(000061,股吧)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实施“特”“优”战略,发展壮大带贫主体,完善提升“五有”产业扶贫机制,确保主体带得稳、带得准、带得久。全省累计有127.6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特色产业脱贫增收。
加强后续扶持。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7方面26条措施,省直17个部门各负其责推进落实。城镇安置区强化就业扶持,农村安置区抓好产业培育,800人以上的98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安排31.97亿元地方政府债用于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23个“补短板”项目全部完工。
深化教育扶贫。对控辍保学精准核实、台账销号,确保静态清零、动态保障。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覆盖3535所学校,建设改造500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各阶段学生教育扶贫资助124万人次。“雨露计划”资助5.2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达到83个,68.65万学生受益。
兜牢民生底线。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符合条件的未脱贫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特困供养救助范围,农村低保连续5年提标,全省平均5319元。建立标准适度、能兜住底、可承受、可持续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督促子女履行赡养责任,对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低收入老年人倾斜支持,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养老和返贫致贫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上下正在接力实干、奋力追赶,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山西日报记者李全宏
编辑:崔玲玲
校对:李丽君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